历代风水家是怎样解释“风水”的?
一般认为,“风水”一词来源于晋人郭璞著的《葬书》。这部著作也简明地概括了风水的选择标准:“来积上聚,冲阳和阴,土厚水深,郁草茂林。”
金代兀钦仄注《青乌先生葬经》中,亦有“风水”之称,云:“内气萌生,外气成形,内外相乘,风水自成。”又称:“内气萌生,言穴暖而生万物也;外气成形,言山川融结而成像也。生气萌于内,形象成于外,实相乘也。”
明代乔项在《风水辨》是这样解释“风水”的:“所谓风者,取其山势之藏纳,土色之坚厚,不冲冒四面之风与无所谓地风者也。所谓水者,取其地势之高燥,无使水近夫亲肤而已;若水势曲屈而环向之,又其第二义也。”
明代徐善继在《地理人子须知》中综述前人论说道:“地理家以风水二字喝其名者,即郭氏所谓葬者乘生气也。而生气何以察之?曰,气之来,有水以导之;气之止,有水以界之;气之聚,无风以散之。故日要得水,要藏风。又曰气乃水之母,有气斯有水:又日噫气惟能散生气;又曰外气横彤,内气止生:又曰得水为上,藏风次之,皆言风与水所以察生气之来与止聚云尔。总而言之,无风则气聚,得水则气融.此所以有风水之名。循名思义,风水之法无余蕴矣。”
综合以上几种说法,风水可概括为:考察山向地理环境,包括地质、水文、生态、小气候及环境景观等,然后择其吉而营筑城郭室舍及陵墓等,使其达到天地人合而为一的至善境界,实为古代的一门实用技术。